微信:15368827170 |
-
中华苗刀介绍
2021-04-01 01:08:25 阅读 评论 -
苗刀,是一种双手持用的长刀,形似打刀,因其刀身修长如禾苗,而故名苗刀。
中华苗刀
中文名:苗刀
外文名:seedling knife
长度:五尺约160.0厘米,三尺七寸约118.4厘米(明度量衡)
相关资料:《苗刀考证》
特点:兼刀、枪两用,比日本刀的弧度小
使用:可单、双手变换使用
介绍
苗刀,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先进兵器之一,一直以来为皇家御林军(千牛卫,羽林卫)所持,别名:细刀,长刀,千牛刀。足以看出其传承关系。
苗刀刀身修长,有两种尺寸,一种五尺,一种三尺七寸,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
苗刀,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并可单、双手交换使用,这样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厉、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
所以明代时打击倭寇(官修《明史·日本传》里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说:“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日本刀杀伤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挡。戚继光以鸳鸯阵大破倭寇。同时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间武术家对日本剑道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对日本刀法参考并结合中国武术自身,出现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和戚继光编写的【辛酉刀法】。中国双手刀技又开始出现,苗刀在这时有了刀法,开始全军重视,最重要的就是苗刀抵抗北方蒙古骑兵。从苗刀刀身微弯比武士刀更长结合中国人体质的刀法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明代士兵与蒙古骑兵作战,结合了枪术,可以马上冲刺的效果。明代以前苗刀就是作为皇家卫士专用,在明代时因为刀法的引进苗刀真正的应用到了战场。不过经过几百年变化,苗刀刀法已经脱离了许多日本元素,成为中国特色武术一部分。
戚继光以明代腰刀,大多为单手持,这是为了配合一手拿盾,摆鸳鸯阵。
清朝民间苗刀技术低迷,但没有失传。
民国,民间沧州武术家刘玉春,将中国这类长度120~160,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统称为苗刀,这是北洋政府曹锟官方认可的命名。而刘玉春传承下来的苗刀刀法历经几百年变革,是为一路苗刀,已完全脱离日本刀技风格。后来其高徒郭长生结合通臂绝技,创二路苗刀,并且流传至今。
民国开始,苗刀再次在武术界朝气蓬发,引得日本剑道重视,直到后来1991年中国武术团访问日本,应日本剑道强烈要求郭瑞祥表演家传苗刀,荣获金牌,引起整个日本剑道高度重视,至此日本剑道多次邀请中国苗刀高手切磋实战,然而日本剑道败多胜少。
总的说来:苗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苗刀的名称随着形质变化不断发生着改变,苗刀在我国汉代就有其雏形,古称长刀、环首刀等,如河南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环柄长刀,山东苍山发现的汉安帝永初六年的长刀,唐代的标准装备称为陌刀 。在明朝据戚继光的《辛酉刀法》和程宗猷的《秘本单刀法选》中对苗刀的称谓可知时应多以单刀或御林军刀称之,明朝抗倭时期对兵器改进需求是现代苗刀形成的关键节点,清朝以后苗刀的形制发展大多沿用明朝形式,孙金明《静海苗刀话源》中说真正有苗刀称谓的时间是清朝末年,此后苗刀称谓就被人们普遍认可并沿用至今 。
中国宋代的确失传了双手刀法,明代的确参考并融合了日本刀技,但是经过几百年变迁,已经成了中华特色的武术技法。与日本剑道区别明显。
可以看出苗刀的基本初型是在明代,并广泛推广使用,明代末期仿倭长刀名“御林军刀”,它刀身修长,长款五尺、短款三尺七寸(为弓弩手副武器),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刀型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另一种小苗刀(《单刀法选》记载为兼弩之刀,为弓弩手副武器)刀型总长三尺七寸、刀长二尺八寸,柄长九寸,苗刀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
“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
解疑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写: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魏晋两宋御刀,唐仪刀都是120~160厘米的细长刀,之所以戚继光出现这样的考证。极大的可能就是当时中国双手刀由于多朝代更迭,战局改变,已经停止使用长刀,所以明初全军并不重视长刀的实战以至于埋没。
刀法
明代戚继光将军,在一次与倭寇的对战中,取得了《阴流剑术》的目录(由于该目录是草书,也有人判读为《影流剑术》),在研究之后,写成了《辛酉刀法》。这是在宋朝时中国本土双手刀刀术失传以后,再次有的新著作。抗倭名将戚继光,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倭寇成为明朝军队心头大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倭寇很重视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几位有先见之明的将领认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轻盈敏捷、刀身又锋利,在许多方面皆占尽优势,无往不利。”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迫使曹锟下台,郭长生又给鹿钟麟当随从副 官,时间不长,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愤然弃官回乡。1927年,张之江筹备中央国术馆,慕名特聘郭长生于该馆教授苗刀,并把苗刀作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程之一。从此苗刀在中国始得进一步发展。刘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教的是一路苗刀,均没教完。这路刀势系集体操练,不免限于一步一势,不精熟者,便不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郭长生将苗刀之精华,实战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笔法,编撰了二路苗刀。近代武术大师刘玉春及其爱徒郭长生,在苗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苗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更为突出。所以在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苗刀考证》中写道:“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即刘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奥,亦独冠云。”也就是说郭长生通过恩师个别传授,得其刀技真谛,其刀法之奥妙,使人无法捉摸,其技艺水平,要高出同辈。
很多国内外武术界知名人士,对苗刀也有很高的评价,如已故马凤图先生于1969年在兰洲自己的住所见到郭长生的高足张群炎时,让张表演此刀后说;“苗刀我想了四十年,今天才见到此刀。连声说:“好刀,好刀”。于是让马明达向张群炎学苗刀。但由于练苗刀需有通臂二十式的基本功,因此只学了一点。十分相似,都是双手使用的一把大长刀,但技术却迥然,各具特色,尤其苗刀击着点由点、线,扩展到面以及急速灵活之步法,深感佩服,“认为”确实值得日本剑道参考“。
历史沿革
苗刀实战的历史最早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将军为克制倭寇的日本刀,借鉴日本刀的优点而创造戚家刀,苗刀是在民国十年定名。
明代时随中日堪合贸易交流日益增深传入,明朝中期,倭寇多使此刀,故称之为倭刀。
戚继光将军在御倭战斗中,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又在民间挖掘整理其长刀中,在“戚家军”中配备了长刀,加紧训练士卒,其技较倭寇高一筹,故平息了浙、闽、粤沿海倭犯。并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
到明朝末年,新都程冲斗,向浙师刘云峰学得此刀法,于天启元年,编著《单刀法选》一书,程氏在这本书中提到两种明长刀(即苗刀)的尺寸:
刀长三尺八寸(121.6cm),柄一尺二寸(38.4cm),则全长五尺(160.0cm)。
如用弩带刀,则刀长二尺八寸(89.6cm),柄长九寸(28.8cm),则全长三尺七寸(118.4cm)。
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故“依势、依像、撰其名”,为此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民国十年,三省巡阅史兼直隶总督大军阀曹锟在保定成立卫队武术营特聘刘玉春为三连苗刀连教习,苗刀正式定名。1923年曹通过贿选当了大总统,进驻北京中南海。
沧州郭长生系刘之高足,由于武功精绝,刀法捷灵,在武界有“燕子”之誉,深得刘之喜爱,遂将苗刀、通臂二十四式之绝技,尽相传授。一路苗刀多系基本刀势,实战用法,二路苗刀,开阔了攻击面,提高了连击性。很多国内外武术界知名人士,对苗刀也有很高的评价,如已故马凤图先生于但有人把苗刀说成是“流传在中国武术界的日本双手刀法”,这种说法不对,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先期是随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历史追溯
西汉以前,将、吏佩带或在战场厮杀的都是剑,而不是刀。春秋史上荆轲秦王的“图穷匕首见”和鱼藏剑“专诸刺王僚”的故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两种藏于图卷和鱼腹中的利器都是短剑。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王一座楚墓里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虽两千四百年后再见天日,仍光芒四射,锋利无比。
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其锋利也令人赞叹。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保存的“吹毛利刃,迎风断草”的宝刃,如“干将”“莫邪”“青釭”“鱼藏”等等都是剑而不是刀。这说明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战场上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信物。就连当时各诸侯国出访使臣也必须佩剑。同时也是各国互相馈赠的重要礼品。
虽然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与野兽搏斗,与邻族争生存,商、周时期也出现了有青铜、铁打造的刀,但在军队装备中并不受重视,直到西汉才重视刀在战场的作用。
西汉初年,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虽然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也发现了和战车部队排列在一起的骑兵形象,但是,成建制大量使用骑兵,还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经过楚汉之争到西汉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开始的。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人冲击时,由于马速很快,想要击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敌人推刺。这样一来,剑的尖长锋利的作用不大了。虽然长剑两侧都有刃,但是劈砍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能发挥作用,制造工艺复杂,而且劈砍时极易折断。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能为骑兵生产更适用的劈砍武器,才能提高战斗力。于是就出现了环柄长刀。它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长刀的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为刀背,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不但从力学角度有利砍劈,而且力脊无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拆断。
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及以后的10年间,汉军与匈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骑的骑兵总数约二十万之多。对骑兵来说,长剑的劈刺显然不如长刀的劈砍杀伤力大,所以汉代骑兵用的环柄长刀,逐渐代替了长剑。这种刀即是中国战刀的祖型,又与现今苗刀相似,所以苗刀也称汉刀。汉刀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常常把这种汉刀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
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西汉墓里,可以见到随葬的环柄长刀。例如:1957~1958年在洛阳西部清理的23座西汉墓里,都发现了随葬的环柄长刀。它的长度从58~114厘米不等。《史记。汉书》里,存有不少西汉时期将校官吏佩刀的记载。名将李广在随卫青出兵作战时,迷失了道路,回军后愤而自杀,被书称为“引刀自刭”。出使匈奴的西汉使节苏武也是身佩长刀。《汉书——苏武传》载:当匈奴逼迫苏武投降时,武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杀。”
在长沙市地区东汉墓里获得的铁刀,长度超过去时米,有138.5厘米;河南地区出土的东汉长刀也是如此;陕县刘家渠东汉墓里的环柄长刀(铁)又可作为这一时期优质钢刀的代表。山东省苍山发现的一把记有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相比,大约是非曲直1/3。刀身上有错金的火焰篆纹,并且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孙。”由此可知这把刀是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造的。此刀现仿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它和我们现用的苗刀(汉刀)一模一样。经过鉴定,此刀是以含碳较高的沙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而成。铭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炼”,可能代表着一定的工艺质量标准(“卅”即为锻打30次——作者注)。
三国时期,有诸葛亮造刀的故事,据说是在斜谷造的,一共造了三千把。另据梁陶弘著的《刀剑录》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做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皆是
南越碳做之,上有“大吴”篆字。南北朝以后,钢刀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武器在唐代军队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横刀和陌刀,却看不到剑的踪迹,《唐六典》武库令条有刀制而无剑制,其刀制有四:即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部队中的主要武器。“横刀配刀也,步兵所佩名起于隋。”杨泓所著《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论述陌刀是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唐朝天宝年间,李嗣业是一位杰出的手使陌刀(长刀)的名将。据新唐书记载:“李嗣业,京兆(今长安),安陵人,长七尺,臂力绝众………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站必为先锋,所向催被马灵为节度,出战必有俱。”嗣业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陌刀将军”。史创于西汉的长刀发展到东汉末年已成为军中大量配备的兵器,而到唐代则为长刀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以,明末清初的民族武术家吴殳在所著的《单刀图说》中说:“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意思是说唐代陌刀战斗威力极大但先人对这一珍品多保藏不现,不易轻传,故流传不广。
影视应用
电视剧《大刀记》讲述了主人公梁永生用苗刀和大刀奋勇杀敌的故事。
在电影《绣春刀》中一川的师哥丁修用的比较像是苗刀,并使用了苗刀的技法,比较有表现意义。
在电影《倭寇的踪迹》中也有疑是苗刀的双手刀出现。
在电影《绣春刀:修罗战场》中陆文昭用的是苗刀,丁白缨用的也是苗刀(即三尺七寸兼弩刀)。
区别
日本刀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刀柄和刀刃,苗刀只是稍微带一点弧度,更接近于直刃,而日本刀则是典型的弯刀,用法不同;苗刀刀柄占全体的比例比较大,且柄很粗厚,所以苗刀挥动起来像长枪;苗刀刀锋很尖,日本刀刀锋也十分锐利,苗刀重视刺的使用,日本刀很少用刺,常用“斩”;日本刀的硬度为58-60,可以更高,但会使刀身容易折断,就硬度,日本刀刀身打造精致,但就耐用度则要差,其缺点是寿命短和无法修复,所以日本刀在作战中要尽量避免与对方的兵器磕碰。
曾经苗刀在武术上的发展引起了日本剑道的重视,所以日本的剑道曾经经常邀请和中国使用苗刀的高手切磋,但是结果大多都是日本败,所以从这也能看出苗刀确实是一种实用的武器。
苗刀是中国国刀吗
苗刀是中华自古传承的武器,它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很多人对它的名字“苗刀”的理解为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刀,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它是指一类刀。这类刀的刀长约在120厘米至160厘米,刀的形状和禾苗十分相似,所以可以被称为苗刀的刀并不单一。
苗刀的前身明长刀,杀伤力很大,曾经在戚继光的带领下这种刀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微信:15368827170 |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