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5368827170 |
-
最具名族特色的第一宝刀——阿昌族户撒刀
2021-03-14 04:56:21 阅读 评论 -
阿昌语中,刀称为“冒”,“户撒刀”称为“梦所冒”。在阿昌族的众多分布体系里,户撒阿昌族是至今唯一的传承其优秀的制铁技术的群落。户撒坝子是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阿昌族自治乡,与缅甸八莫地区接壤,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的小椭圆形盆地,分户撒和腊撒,以坝子中央为分界线,坝头称户撒,坝尾称腊撒,解放前户撒和腊撒还有各自的土司,是阿昌族最大的聚居地,总人口有两万三千余人,阿昌族约占一半。自古至今,多半阿昌族家庭的生产活动除农忙时间外,就是长年在家或在外打(锻、铸)造刀具和农用器具,以维持家庭生活所需。
户撒刀民间俗称“户撒刀”、“阿昌刀”、“景颇刀”,因目前是由户撒阿昌族同部分汉族同胞制作,且以售予景颇族的景颇长刀居多,以民族命名就会产生一定的分歧,所以就以产地命名“户撒刀”为普遍的称谓。至此就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准将户撒阿昌族地区生产的刀具的统一称为“阿昌族户撒刀”,又因其用途和分类等因素采取其他称谓。户撒刀工艺源自中原古老的锻造技术,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仍然保留完整的民间刀具锻造及手工艺生产体系。户撒阿昌族地区是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民族自治乡,与缅甸接壤,是阿昌族最大的聚居地。户撒阿昌族以其精湛的刀具制作工艺延续着几乎绝迹的纯手工民间传统锻造技艺,在滇西南及其辐射的周边省份,以及缅甸靠近户撒乡的地区,户撒刀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对刀剑感兴趣,可添加师傅微信:970644,了解更多详情)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户撒地区生产的刀具以钢火好、式样美观、价格便宜而深受各族同胞的广泛欢迎,每年都有几万件的产品直销到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地。1983年,户撒地区生产的藏刀被国家民委、轻工部评为“民族特需工艺品最优产品”,声名远播。
1987年,户撒民族刀具厂生产的藏刀获“云南省第三届民族用品优秀产品”称号,产品远销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吉林、河南、广西、四川等省区;国外销往缅甸、泰国、德国、日本、欧美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同云南很多古老的少数民族一样,阿昌族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户撒刀工艺都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根据可查证的史料证实,唐代起,户撒阿昌先民便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制铁技术在他们改造自然的进程中缓慢地发展。明代,阿昌族人又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解放后,在国家的扶持下,集体经营,铁器生产日益兴盛,阿昌族刀具工艺恢复了它的青春。产品的品种己增加到五十种左右、一百二十多个花色。
改革开放后,户撒乡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外来的对阿昌工艺刀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也进一步促进了阿昌刀的发展,产品的品种也得到了再次的拓展。阿昌人善于创新和借鉴的优良传统使得阿昌族的刀具的品种更加的琳琅满目,工艺和装饰技巧也越发的精湛。来富寨的阿昌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下户席和芒派的刀鞘,里蛮呆的景颇长刀、银刀等名品名刀层出不穷。(对刀剑感兴趣,可添加师傅微信:970644,了解更多详情)
阿昌族刀具工艺可以说集合了阿昌族工艺美术的精华,代表了阿昌族地区工艺美术和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阿昌族刀具工艺是集锻造技术、雕刻、银器制作、编织、绘画等工艺美术元素的完备的工艺体系。各种特色工艺如夹钢、多重复合钢、走铜错金等都源自古代优秀锻造技术,又在阿昌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其他工艺美术元素一同构成了阿昌族刀具工艺丰富的内涵。
阿昌族户撒刀工艺精湛,制作精美考究,刀具品种和花色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其造型和装饰在众多品种和花色的刀具中无不体现着阿昌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体验。户撒刀工艺传承了古代中原刀具工艺的精华,其间又融入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从刀柄、刀鞘到刀叶都有不同的装饰和造型,由于户撒刀以家庭为单位的各村寨自然分工的生产模式,也就涌现出许多独具特色又技艺精湛、技术高超的工艺世家。阿昌人善于创新和借鉴的优良传统亦使得阿昌刀具的装饰和造型体系得到拓展,形成了户撒刀庞大的造型和装饰体系。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微信:15368827170 |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